查看原文
其他

陈红波 | 用黑暗“照亮”永恒

三七二十艺 三七二十艺 2023-05-04



艺术家  陈红波



陈红波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现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


个人官网

chenhongbo.arthub.cn


《微光》 80X150X17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8



三层次×四维空间


文/玛利亚.冯.托塞达

(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艺术评论员)



多层亚克力制造出的效果不仅在于让主体、背景和氛围产生模糊的层次感,达到巧妙而神秘的视觉效果,而且以更直接的方式将作品主题的深层含义展现出来。仅就这套作品而言,作者以暗色调带出景物,以景物带出回忆,以回忆带出自我意识,以自我意识带出“本体论”的哲学思辨,最终回归到暗色调中。

 


《池》 40X80X10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5 



直面暗潮冷礁,自问自省


黑暗中,光线刚好照亮主体,但难以判断光源的方向。就好像我们在黑暗中,在梦境中唯一能够看到的东西。请闭上眼,翻动深藏在回忆中的篇章,完全是同样的效果,作者设计用一个立体的载体展示平面艺术作品,就像在梦中追寻事物的真实感。作品反映的其实是一个“四维空间”。它随时间——回忆将我们带回到某个时间点——而变,却又永恒不变。



《梦到梦的尽头》 50×100×1.5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5



“东南向南”和“静海”两幅以海为主题的作品,比卡斯帕·弗雷德里希的“海边僧侣”更进一步。弗雷德里希期望以缩小画中人物的方式展现他对人与自然、信仰与理性的讨论,而陈红波干脆去掉了人物因素,让观者直面暗潮冷礁,自问自省。“老马”则以巴洛克式的思维,将tempusfugit(拉丁语“时光流逝”)这一永恒的命题摆在世人面前。人类终将面对死亡,然而最能触发人思考的力量是介于生与死之间的那一刻。它在靠近,而你不知道它何时到来。“化蝶”和“夏至”中,蝴蝶成为美丽但脆弱这一本质的代表。每振动一次那美丽的翅膀,它的优雅就将随时间在那一刻的流逝而减少一分。

 


《东南向南》 40x60x9cm×3   综合材料、多层亚克力   2014


《老马》 30x60x7.5cm   综合材料、多层亚克力   2014



有机玻璃三层次:背景、主体和思考


黑暗的环境抓住每一个试图靠近它的灵魂。被凸显的主体只是永恒之间的一瞬。因你永远无法见识到永恒的本体,便认为它是黑色的。而这永恒的黑色恰好“照亮”了我们的回忆。只有陷入这种无我、无物的世界,才好找到我们最隐秘的回忆。而完成这个过程,你需要走完这三步,也就是陈红波通过有机玻璃实现的三个层次:背景、主体和思考。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为了不让作品主题染上虚无主义的色调,我们对哲学命题的思考,仍将被白马、白蝴蝶和白花朵带回到现实世界。即便永恒是黑暗的,宇宙是寂静无色的,我们仍将因自己的卑微和怯懦,努力活在真实和虚幻之间,在一瞬间点亮自己的人生。

 


《龙脊石》 50X100X11.5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5



《江心》 30X60X6.9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4



Arthub:陈老师您好,请问您为什么一开始会选择黑色这种暗色调?


陈红波: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就选择黑色,而是选择了黑、白。其实也不是选择而是在2008年前后对于黑白或单色的事物或作品本身有了莫名的喜爱。现在想来,也许是在之前周边围绕着太多的色彩鲜明的作品,看多了觉得有点眼花缭乱,也就自然向往眼前的清净和内心的平静。本身绘画作品中的色彩是表达情绪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黑白则剥离掉色彩,以一种相对不带感情色彩的状态存在,显得更平静、客观。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我一直在试图以距离来呈现“虚”、“静”的感受,而从生活中直接的视觉来源便是晨雾与暮色,这样两种视觉感受我都试图呈现,但晨雾的感觉呈现基本都是由白色来完成,但白色在各种颜料中都是最不具透明性的,在我分层的方式中很难实现。相对表现暮色的黑其透明性更好,与透明亚克力能较好结合,所以目前这样的暮色感的作品成为我的主要风貌。




《飘来飘去,没有尽头》 60直径X11.5cmX3  

 综合材料、多层亚克力  2014



Arthub:您说过您的创作是为了呈现“静”,这种想法是如何而来的?


陈红波:最先并不是先有了呈现“静”的目的,再来找呈现“静”的手段。而是有着上一个问题所说的环境的原因,或许也是因为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而能够体味到这种“静”所带来的内心的舒适。所以自然地对于能呈现出“静”的事物或作品有了莫名的喜爱,而在一定量的作品出来之后,我才从我自己的作品中认清我这一段时间内心所向往的东西,再加之看的一些传统美学的文章,才明了我所内心向往的便是这“静”。



《远方》 40X80X11.5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6 



Arthub:为了表现距离感,作品以分层的方式呈现,这个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陈红波:有两方面,一个是对于这种创作方式的自我认知上,一个是制作的技术层面上。就这种创作方式的自我认知来说,在我之前运用分层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在国内外都有,但是人数不多。但也正是人数不多才使得这样的方式本身更具有标识性,于是我在2008年开始这样的创作后也断断续续的搁置了一段时间(也包括制作手段的不成熟)。直到2013年才开始主要以这样的分层方式进行创作,这主要是自己认清了我运用这样的形式所讲的东西是与那些前辈不一样的,就像大家都用油画材料但是会画出同的画面一样。


而技术层面则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每层间相互固定的问题和大尺寸作品的自身重量十分沉重的问题,这对于作品的运输、展览、收藏都有一定程度影响。这些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并在进一步完善中,但同时随着工艺的增加便会存在作品成本高昂的问题。




《紫竹》  40X80X10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5



Arthub:的作品中使用了亚克力这种媒介,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媒介来呈现?


陈红波:利用亚克力其实就是运用的是其透明的特性,并且不像玻璃那样易碎。但这种材料的不足便是:一是重,二是贵。


Arthub:除了亚克力媒介之外,有没有尝试过其他的艺术媒介?


陈红波:在用亚克力之前尝试过最常见的纸面、布面,也试过拷贝纸、凝胶和树脂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在其视觉效果和稳定性来说都不及亚克力。不过最近我在尝试透明纺织材料的运用,也尝试对于晨雾这样的视觉感受的有效呈现,也不至于一黑到底。




《山石》 50X100X11.5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4





其他作品欣赏




《行吟诗人》 60X60X10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5



《虚竹》  60×60×13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6



《琼楼 》  60×100×12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6



《春晓 》  50×80×12cm  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   2016



《暮色》 40x80x14cm   综合材料、多层亚克力   2015







往期回顾:


石金玲|幽蓝下的盗梦空间



王卫 | 如树枝浸于清水


王爽|舒适区外的游界探索


贾宝锋|现实的镜像,直抵异域与宗教


黄启佑|戏鹤少年的玩物与逆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